400-821-5876

徐汇区政府领导解读科技创新相关政策

王区长:非常高兴可以参加今天的活动,也非常欢迎社区广大创新创业的爱好者和活跃团队,可以来到徐汇,来到华鑫。

借今天的机会也向大家汇报一下徐汇区怎么可以为未来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徐汇是上海西南方向的老城区,也是中心城区当中比较有魅力的城区。有人在网上评说,徐汇以前是法租界,所以有点像法国。徐汇是上海的政治、经济中心,上海最高级管也在我们区。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最高管理机构在这里就没有活力了,而是我们更有活力、更有魅力和吸引力。前两天我和投资者和创客朋友一起聊天,说为什么选择徐汇区?他们说,一是徐汇区离产业近,二是离资本近,三是离创业者也很近。有产业、资本和创业的项目,徐汇就可以成为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城区。

总书记要求上海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徐汇区作为中心城区也不能落后,如何把握好我们的优势和创新创业的趋势?这是我们进一步要考虑的。

徐汇一直说自己有优势,我们的科研资源优势非常深厚,大院大所在上海非常集中。北京问,徐汇有什么特征?我说相当于北京的西城区、海淀区加朝阳区。政府部门在这里,还有很多高校,包括上海的很多领事馆在我们这里。高端的医疗资源,在徐汇区也形成了比较好的集聚,有9家三甲医院。各类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特别是今天所在的漕河泾开发区,有很多企业的总部。创新要素非常集聚,我们熟悉的很多创新型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包括携程和巨人。科技类的企业比例比较高,有非常好的氛围,人才集聚。徐汇是宜居宜业的地方,上海的院士有三分之二是住在徐汇区。我们去张江参加他们的一个IC活动,他们说在张江IC业里面,年轻人不少上班在那里,但是有40%的人愿意住在徐汇,白天坐地铁到哪里去上班。

徐汇的资本也比较期权,作为中心城区,综合配套也非常好。下一步推进整个城区的创新创业,还必须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趋势。一方面是创新资源全球配置的趋势。二是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趋势。三是跨界融合的产业趋势。四是企业回归人才回归中心城区的趋势。市场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创新和创富不是矛盾,而是统一的方向,是驱动创新的方向。市场在这里,资源在这里,创新就会形成集聚。现在我们也看到,更多的创新不再像过去是关在实验室里,必须要告诉我们多种业态,不同产业跨界融合,整合也是创新。有段时间创新者、创业者想到更宽广的空间载体,但是到一定的时候,需要良好的氛围。

徐汇作为中心城区,并没有像原来的静安区(现在是大静安,静安+闸北)这样的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密集的CBD,但是中心城区里面的产业方向会有点弱化,更多是靠总部经济、靠其它服务业。徐汇区比较幸运,有比较好的纵深,我们有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徐汇区有四个方面的产业:信息业、声明建康产业、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

空间布局提督拓展,一个圈是衡山路、复兴路的区域,当时法租界、老洋房区域,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名人在这里集聚,这里是总部经济、服务经济的集聚区。徐汇区商圈弱化,淮海路那边形成新的商业地表。第二个是徐汇区核心商业区,天主教会原来教区所在地。还有是漕河泾开发区,1984年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就开始推进IC、IT产业的发展。30年来,这个区域已经成为整个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核心区,是老区,但仍然是我国国内到目前为止单位面积应收、单位面积产出、单位面积租金最高的区域,这个区域面临产业更新和载体的更新。今天所在的华鑫置业新空间,就是载体更新的重要标志。东边一个圈,枫林生命科学园区,这个区域医院集中,和生命健康相关的研究机构也非常集中。医院在哪里?医药企业愿意去那里。徐汇滨江,是上海非常重要的文化地表。沿着黄浦江有这么一段公共空间留给市民,形成美术馆大道和博物馆的长廊,这也是这个区域非常重要的标志。两年后东方梦工厂的开业和落地,将会把这样一个艺术品交易的产业,形成新聚集点。徐汇非常有幸,还有中部南部的产业拓展区,15号线,从2020年建设完成开始,延着漕河泾开发区,会把嘉定、浦东、紫竹工业园区形成良好的开发区,为我们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载体容纳空间。

创新靠什么?靠企业,不是靠政府。企业创新,应该成为我们下一轮创新的重要内容。让更多床企业、龙头企业可以到徐汇区集聚,是我们的目标。核心是要提升产业创新,枫林和漕河泾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打造点。漕河泾开发区将要聚焦基础及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信息产业作为我们发展的重点。城市要更新,徐汇作为老城区,必须要为创新提供新的容纳,必须要让自己的城市不断的形成更新。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区域,这里的设计者是设计龙美术馆的合伙人之一。相信一轮的更新,会让更多创新创业者对徐汇更感兴趣。我们以前都希望可以留一些空间也商业,现在还要考虑把空间留给创新创业。我们要保证空间载体的多元化,也有13、15元的租金,也有3、5元,也有1、2元的空间,让我们的创新创业,为未来留点余地。

万众创新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东西,徐汇有先天优势,形成比较好的集聚。上海去年第一次搞创客联盟平台的时候,我的领导问,徐汇有几家创客空间?我说好像有3家。后来说,漕河泾开发区里面有5家,公开报道说有11家。有几家不是我们区内主体支持的,但毕竟是有11家,现在我们已经发展到了25家的比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创客团队,创业团体到我们徐汇,可以看中徐汇好的空间、好的产业、好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在这里。离机场不远,又有一定的空间,这是很好的一件事。徐汇区政府,也不希望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搞运动式的发展,所有的房子都做创客空间,我们也鼓励投资人和创客保持冷静,怎样提供更好的能级和创新创业的模式,更好的发展空间,在这里真正找到你的资本和好的项目,这才是我们要鼓励的内容和方向。比如重点鼓励的,像腾讯创业基地、像创嘉站、漕河泾开发区创新空间,包括华鑫股份要打造的这样一条创业走廊模式,我们也会全力以赴的支撑、支持。

协同创新,徐汇区这么多大院大所,怎样把他们的创新活力可以激发出来?这也是我们要做的事。怎样让这些空间内容焕发出他们的活力?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我们还要支持科技服务构建平台,我们把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作为徐汇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让企业、让市场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这是我们区政府要努力发展的方向。将来的创新创业者,你可以在徐汇区享受更完备的知识产权服务、更好的科技金融服务,更好的创新创业相关的人力资源、法律服务、广告咨询和金融会计服务。以知识产权服务业为标准,在上海有132家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会聚徐汇。下周国家工商总局的冠标中心,也会在徐汇,到这个附近考察落地空间。以后很多企业的商标专利注册,不需要到外面,在这里就可以完成,它可以很快带来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爆发式增长。区政府拿出5000万资金,引导天使在这里形成投资规模,这在上海各区县都没有。徐汇区还有一个小小的科投,投了8亿,现在我们规模已经到了64亿,从财政、政府的角度来做这已经是不容易了,也得益于徐汇良好的金融服务氛围。

对表国际好的创新创业载体,推进徐汇区的创新创业,借鉴国际的运作创新孵化模式。GDG也是非常好的国际合作范例,希望可以更多引入这样的团队到徐汇来。

政府的创新,政府能为科技创新服务的事情不是很多,关键是政府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少做一点,说不定对创新会更好一些。少管一些,说不定对创新支持更大一些。我们想考虑,首先是政府的服务,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变。今天我们科委主任也在这里,我们一直在商量,科委过去是管科技,以后我们要服务科技,把管理变成服务。把过去碎片化的科技管理工作,变成全系统的过程管理链条,这是政府必须思考自己体制机制转型的重要内容。尽管徐汇区也搞了“一门式”政府审批服务中心,包括在漕河泾开发区,你设立企业4天可以拿到营业执照,在上海也是最快的。你的很多服务部需要离开漕河泾开发区,在你的公司在网上就可以完成,但这只是第一步。徐汇区的行政服务中心目标,5年后可以把实体消掉,大家的创新创业团队可以在网上完成政府管理和审批。克强总理提出要把政府审批减得再少一点、再少一点。第二是科技资金投入机制突破。过去投资是你们报项目,我们匹配。现在我们更多要把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创业的规律当中,顺势而为。一是直接投入加大力度,二是间接投入注重效益,三是加大我们引导性投入的力度。徐汇区以后每年拿出6亿,其中投在漕河泾开发区当中的钱差不多是2.5亿,直接用于科技创新。间接投资,拿出一笔钱支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支持企业的发展,让企业为企业服务,降低创业者的成本。最后是引导性投入,政府拿钱出来站台,让更多风险投资到徐汇区抱团取暖,为创新创业者取暖,政府做站台、背书的工作。当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人才在徐汇区形成集中。徐汇区的政策并没有比别的区更多优惠,但大家到了徐汇就会感觉到这个区不同的地方。

说了很多,离不开“圈子、林子、池子”,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行业里圈子里的人在这里集聚,圈子对了事就成了。今天,我们就是一个圈子。林子密一点,大家可以在这里找到更多的服务平台,林子密了“鸟人”愿意来歇脚,享受生态环境。“池子”,池子对了人就来了,创新创业也就成了。

希望各位的加盟可以让我们徐汇区更有活力、更有魅力,谢谢各位。

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价值分析

陈世欣:刚才听区领导讲徐汇,我感慨万千,24年前,我在徐汇读书。现在我住的徐汇,孩子也在徐汇上学,对徐汇非常熟悉,也非常希望可以为徐汇高科技发展方面多做一些贡献。

我参与了很多家的互联网公司创业,之后参加了GDG,参与了很多创业,今年也在做创业投资,是以投资和孵化为主的事。我是上海一个著名孵化器的创业导师,发现大家创业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多基于互联网这件事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如何衡量它的价值?后来,我总结了一个课程。我在南京苏宁大学讲了一天的课程,我今天花半小时,把我主要的观念讲出来,和大家进行一个分享。

关于互联网创业的事,我从1999年开始参与。对互联网这件事的认识,相信大家还是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一个泡沫,就是有些人在瞎胡闹。甚至,格力总裁董明珠一直不认为这是合理的商业模式。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我们肯定希望大家首先对这件事要认可,如果你不相信这件事,你去VC那里拿了一些钱,随便干干跑掉了,这其实对社会来说也是伤害。我们开玩笑说,现在有三种模式,2B、2C、2VC,大家不要做2VC的事,要么2B、要么2C,你要真正的做事。互联网用些企业整合一些线下服务,做做洗车等等,融很多的钱,就是为了拿钱,这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最近,我也在不断学习演讲,给大家带来很多的图,希望我的演讲可以被大家所认可。

GDG,早期叫GTUG,之前我们一直在组织相关的活动,我是活动组织者之一。Google准备在全球举办各种各样的组织,成立了GTUG。现在全球有500多个GDG,每年我们会去Google总部参加高峰会议,我有幸去参加过三次,今年没有去,为了让更多新的朋友去参加,去感受全球GDG组织者的能量。确实,在这样一个分散化又集中化的组织里面,我们学到很多东西。Google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公司,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

我给自己的抬头叫“首席造梦师”,我觉得上海的创业朋友往往把事情想得很好,其实梦想可以很大,可以感染很多人。但很多人把它看成是小生意,赚些小钱,这样的生意往往不能鼓舞人,也无法吸引投资者,无法做大。首先我帮你一起造梦,就像《盗梦空间》,造梦师做得好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当然,造梦师你需要有水平,可是没有一个梦想的空间还是很难做的。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创业就是一群傻子给钱,让另外一群傻子去烧。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很难解释会有这么多伟大的公司,不断从一个泡沫,慢慢做成另外一个很赚钱的公司。

我们看到有很多公司,很多都没有收入,像Pinterest,没有收入,但是每年估值增长都很惊人。这样的公司几乎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为什么那么值钱,如果烧钱,中国人民银行印一些钱烧,是否也可以上市呢?

按照全球互联网公司上市排名,这是2015年5月份的,Apple排第一,Google第二,阿里巴巴排第三。还有腾讯、百度、惊动,这些都是中国的公司。前15家里面,有4家是中国的公司。还有一家上市的话也应该在里面,小米据说市值超过了京东。能上榜的公司,应该都是很有收入的,推特可能比较例外。

如何估值这些公司?我们列出一些早期估值大师,格雷厄母认为,耐心等待遥遥无期的机遇。之后,巴菲特和他学,但发现你拿着钱也不知道买什么。之后把特他们改变了估值方法,首先认为价格不能超过内在价值,认为好公司有宽广的护城河,这个东西要能守住,他们很在乎这个公司是否有护城河,而不是增长很快。还有一个理念,付出较高的价格得到更好的质量。他们的做事方法用到现在,所以他们这个公司到现在还是世界上最牛的投资公司。

小米有一个特殊的估值方法叫市梦率,这个词在中国造出来的,很创新。小米估值已经是450亿美元地是否可以到1000亿美元?这个梦想还是存在的。但是,具体怎么样估?后续可以讲细节。

还有一个估值方式叫“市胆率”,这可能只有中国存在。暴风从9.43元,最高涨327.01元,是什么支持它涨到这么高?如果当时优酷土豆回到了三板,可能也不会是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有很多的梦。

互联网创业公司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想产品可以赚钱,因为有功能或者设计好、有盈利、内容比较牛。或者说有用户,比如Facebook,或者是虽然没有盈利收入比较大,各种原因都可以证明它可以挣多少钱。但还是很迷惑,很多人会问,我看到一家公司号称多长时间内一下圈了200多个社群,开了社区店,有多少估值等等,问我这个是怎么算出来的?我说这是一个系统,不是简单卖了多少产品就值多少钱,不是单指标的东西。

叮咚小区已经完蛋了,去年广告业是很多的。小区无忧原来是做外卖,现在做社区营销等为主。京东到家继续在做,要大同O2O“最后一公里”的工作。

唯品会,是中国股票在华尔街非常耀眼的明星,上市的时候3、4亿美元估值,现在是100亿美元的估值,和市胆率那个不一样,确实是有业绩支撑的。发现中国有品牌认可的缺少,通过折扣方式弥补,不断扩品类,慢慢做起来。京东,这个不展开了。

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很困难?一是成长性很难估计,如果我们知道唯品会可以值100亿美元,我们在它上市的时候肯定会买进。二是有很多软性指标,到底怎么算?品牌是怎样的价值?网络是怎样的价值?阿里巴巴的马云一度认为,举动做了仓储,实际上是做傻事。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资本情况、技术情况,包括政策方面都有很多的变数。这些都会造成不确定性。

用市盈率、市净率、现金流折现这些事,无法很好的衡量互联网公司了。互联网公司更多是用以下东西评判:产品形态,你是移动还是PC?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移动上。另外,你用户数有多少?单位用户收入有多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因为互联网的核心是你要垄断细分市场,这个细分市场会出现增值收益,但是互联网生意也有一个特点,就是临界点,你的业务增长没有突破这个临界点,就不会快速增长,一旦突破增长就很快。京东一开始的增长,并没有比新蛋等快多少,之后有些公司就输给它了,过了临界点越来越快,并且形成竞争壁垒。

从产品的评估来看,定位是哪一端?人群端、渠道端还是交易端?朝哪个方向?朝哪类具体的交易?做什么交易?朝向交易的市场规模。如何最快达成?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实现闭环?以上这些,都需要有很好的方法。最近我去望湘园吃饭,已经可以使用PAD点菜、要求结账,你甚至可以用手机结账,不需要再用POS机结账了。

大家都想成为入口,入口的估值模型,有些券商在专门研究。比如视频网站可以算入口,入口一般来讲有流量*品质*(粘性系数+集聚系数)。微信是其中最牛的一个入口,黏性不得了。

回到做产品,任何人都在想我要做一个互联网产品,很多人只是一个主意,这个主意真要变成一个好东西,还是要回到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基本,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回答。你的需求从哪来?不要是在睡觉做梦的时候想到的,要可操作。这个需求紧迫吗?需要想一个比较急的需求。目标客户是谁?这个要搞清楚。你说我要面对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多少人有这样的需求?目标用户感受到痛点的场景是什么?比如我们不健康的时候,躺在医院的时候会想,我们当初不该瞎吃东西,应该多锻炼等等,但是病好了又开始瞎吃、不锻炼了。所以感受到痛点的场景很重要。如何把东西卖给用户?用户使用前后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说明你的解决方案不奏效。另外,数据怎么表现?你说你东西做得好,解决之后会好,好多少?一定要有非常好的证明,数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数据的好是因为有逻辑化,可以优化、改进。

任何一个东西,如果我们可以做好需求和产品定位,你会找到一个很特别的市场来做。为什么定位很关键?有一本书叫《三双鞋》,写得很有趣。里面说,打牌的时候选队排桌很重要。如果你的水平稳定,碰到很强的人你就会输,也就是说你要找一群做不过你的人做接受。

创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定位做出来之后,做极致的产品。之后,找盈利模式,构建盈利壁垒,有可能再把产业链的价值整合起来。唯品会早期就找了一个简单的需求,抄的也是国外的。我和他们聊过,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国外有一个增长很快的闪购网站,直接把模式搬过来,觉得这确实是有需求。他们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产品,用各种东西吸引你去购买,形成自己的独特盈利模式,再构建竞争壁垒,扩品类等等。当时还有很多的网站,像走秀网也做同样的事情,但没有做好。那个核心就是拿库存,这个能力影响了你的产品概念。你在网站上做出紧张的概念,这个卖完了,多少分钟必须结账等等,要求你马上下单,这些都是当中的小窍门,如果做得好,就会有不错的盈利,这样才能拓二、三线品牌等等,现在有很多新品首发都是在唯品会上做,并不仅仅是卖库存,模式不断的变化。壁垒也在提升,产业链整合,不断收购一些其它的相关化妆品网站等等,希望产业链更丰富。

行业竞争分析,我们要看竞品情况,行业格局、发展前景,这些都是需要去了解的。有前景的行业,才是值得长期投入的。有些行业说不清楚。

现有的产品,如果做出来之后,第一,VC会看有没有用,这个解决方案能不能解决问题?第二,对谁有用。第三,有什么用?第四,是否好用。如果有用,不好用也会影响受众的扩张。

我经常和创业团队去做辅导,他们的产品每个月会有变化,基于这些变化如何做调整?通过和更好模式的结合,通过上下游的关系,事实上可以带来一些出路的。

衡量用户体验也有很多的方法,最简单就是有用实用,可用易用,还有情感和忠诚度,可以激发用户和传播。最好像小米的粉丝一样,我碰到过一个,每天中午吃完饭无聊了就去抢购。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说你已经有了,他说帮别人抢,他太热爱这个东西,会说我买了一个小米电视,买了一个手环。很多人说我也要,我买不到,他说我帮你去抢。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分享。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样激发用户传播,这是非常牛的一个体验。

增长率也很关键,到底怎么增长?这是一个比较早期社交网络的增长,在2007、2008年的时候,那时候还有更大的社交网站,但是Facebook增长最快。这时候就可以看到哪个潜在价值比较高。Myspace增长是3%,其它都是两位数的增长,这也是很重要的指标。

流量很重要,包括用户黏性,用户可以待多久?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

单位用户收入,Devices最高,Google play反而没有那么高。

毛利率也是非常看中的。

用户潜在价值,每个用户在早期的时候价值并不是很快高,大家可以预测到它越来越多的价值,只是价值没有办法实现而已。互联网会往后看五年甚至更长,再看到现在。推特的市值实际上超过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会这样?虽然华尔街日报每年的收入和盈利都超过推特,但是认为它未来的潜在价值很高。

无形资产很重要,品牌、创新与技术很重要、团队与文化也很重要。

希望大家都可以创业,创造巨大的价值。总结一下,首先要发现特定用户群的特定需求,设计产品并运营,实现快速增长。实现细分市场的垄断,挖掘用户潜在价值,切分最大收益。

谢谢大家!

工程师和产品狗应该如何找投资

王淮:开始之前,按照惯例我先给大家拍个合影。

在座也许绝大多数是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人,有多少人是工程师?

绝大多数是工程师。

我以前是工程师,2007年初的时候加入,那时候员工并不多。那时候Facebook有2000万个月活跃用户,4年半之后有4000多员工,8亿多活跃用户。四年半的时间内,Facebook发展非常非常快。

我想强调,我以前是“工程狮”,对工程师怎样想事情很了解。之后不小心堕落成了投资狗,我现在在线性资本,这是我们线性资本参与的投资,一共我们投了50多家,有20多家是运营的大牛做的,有30多家是工程师做的。有一个特点,这些人以前做过产品、做过技术,带我兵打过仗的这样一些人。现在投的方向和以前稍微有些差别,总体而言,我们喜欢那种比较强调技术,技术可以集成到产品当中的,这和强调商业模式创新的不同。

找投资的方式而言,我们想了半天,最终是两种方式:A找到投资人、说服他,给出股份拿到钱。另外是方式B投资人找到你,说服你,拿到钱给出股份。有点理性的,都希望以B的方式拿到钱,这是甲方的做法。甲方这个词也是我回国之后学会的,在美国也有甲乙双方的概念,但是没有强调甲乙双方的概念,但是在中国方位感非常明显。要么你够牛,要么产品(技术)够牛,别人会找到你。我们投过这样的项目,这类项目通常价格很高,我很批判没有东西,但却可以拿到很多钱,但我批判着批判着,我们也投了这样的一些公司,实在是这些团队够牛。我们对名校的人,或者在有名公司做过,也就是我们说带过兵打过仗的人写人,我们对他们有一定的情节。所以,要么是人够牛,要么是技术够牛,这两者之间通常有一些。绝大多数的基金或者绝大多数基金的钱偏理性的路线。20%、30%觉得这个方向错过很可惜,这个团队看起来很不错,先投了再说,但是这个占基金只是少部分。大家还是看比较实在的,要么你够牛,要么你的产品和技术够牛。

找投资的时候,投资者的角度怎么思考问题?其它的公司我们不是太清楚。线性资本一般怎么衡量一个项目?我们整个决策的过程都是为了收集数据,知道大家怎么思考。最后的决策是感性的决策,感觉这个人很牛或者他的产品技术很牛,我们做早期投资是这样,越往后面越讲数据、PE等等。 我说一下哪些可以成为你们的优势。

第一,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够大,是不是很多人在意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做产品和技术的人一定要注意,如果你找到一个很好的问题,你的解决方式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你要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每一步你要解释清楚,不一定是你的产品已经有了。你心里有解决方案,但你要把事情一步步解释清楚,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你对解决方案和问题的理解。用户怎么接受你的产品?以打车为例,最开始你没有东西的时候,你要描述一开始你在街上扬招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包括有了APP之后会是怎样的情况,你要讲清楚。然后,你产品最重要的三个功能是什么?你要想清楚。一个APP,最早的时候解决方案可以让别人用得起来、用得开心,不会超过三个方面。你自己要提供什么亮点你要想清楚,不需要大而全。做产品和技术的人要把这些东西说清楚,你产品方面一定要把细节想明白,和别人做交流的时候要回答好这些问题。

第三,你做事情的动机。如果你没有动机,我们看到的一些团队,是因为这个地方能赚钱,此外除了他们能赚钱,我们还要想想,为什么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做出一个比现有的解决方案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一定会再找一个原因,让他可以长期去解决、专注的。我们投了50多家公司,有30多家拿到下一轮。做得不错的公司你会发现,普遍不仅是为了赚钱,还有一些其它原因。当然,钱是基本条件,明显不赚钱的东西不适合创业。

第四,历史背景。你这方面的积累和经验究竟如何?这些我们非常关心。还有你的团队,如果两个人都是工程师,而且都是数据工程师,我们还是比较担心的,最好这个过程当中团队里面的人有些互补。

第五,what they have。我以前也是工程师,和同事相比更外向一些,认识很多喜欢创业的、喜欢跳槽的朋友。Facebook早期的工程师,很早是我忽悠到Facebook的。通过这些东西,忽悠的结果是好的大家会感激你,如果不好的话别人会恨你一辈子。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这家公司是值得做的,你自己愿意倾家荡产也要把事情做下去,去说服别人和你一起,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吸引到很多的朋友帮你。有些时候,尽量帮别人,多帮一些朋友,利用你的技术做一些事,多交一些朋友,当然,不能影响公司的利益。多交朋友,你创业的时候会多一些人来帮你。

第六,你做一个产品,和哪些人合作,对你产品的推广有帮助?回到刚才说的,你多一些朋友,你出来的时候,你帮过的哪些人可能会愿意来帮你。

第七,招人。这点非常非常重要,从产品技术出来的牛人,比做商业的人招人容易很多。因为你对产品、对数据和技术的重视,让你能够找到好的产品产品经理等方面,会比其他人容易很多。今天的会议,很重要的是认识一下你周边的人。说不定将来创业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他们。投资人,只要你认识、找过前面成功的团队,让他们做一个介绍,我们非常愿意和你聊聊。但是创业时候的合伙人,或者最早的合伙人和产品经理对你的帮助会非常大。

第八,做事情的风险。你有没有产品、技术、数据上的门槛可以抵抗挑战?你可能会失败,你东西上线前,你强行逼迫自己想像一下,你的东西如果失败可能会是因为哪几点?这个很重要。我们投资的时候,一定会思考这些问题。

第九,专利。很多人说在中国专利不那么有用,但如果你可以雇一个人专门就耗在这方面,如果你的技术积累有意义,比如搞机器人等方面,绝对值得雇一个人做这件事。

第十,行业内有哪些人是你的竞争对手,但不需要天天盯着。好的公司都会在前面领跑,如果总是跟随状态,“千年老二”没有投资价值。

第十一,你的股东,谁给你钱很重要。我们是很开放的基金,和大大小小的基金都合作过,和王利杰也合作过。有一个情况下我们不合作,就是所谓的“土豪”,我们想了半天想不出他们进来,除了钱之外还可以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类的,我们不愿意和他们合投或者是让他们分份额,或者接他们的盘,这样的人,你们拿他们的钱要小心,这样的钱进来带来的可能是风险而非价值。我们怎么可以帮到被投的公司?你们拿钱的时候也要想想给你钱的人,除了钱还可以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注重产品和技术吸引投资的策略,首先是关心细节,但不代表你是全部心思放在细节上,把每个细节做好,要做到“核心体验完整性流畅性”。你公开时候的体验一定要完整、流畅,你可以体验的东西少,但不要中间出BUG,这样别人感觉会很不少。还有你对细节的思考、回答,体现你对这个事情所做的功课。作为创业者,你要比投资者花的时间更多,你要有完整、缜密的思考。回答的东西不一定要完全正确,但要尽可能的正确,是你真诚的思考结果。并不是说今天回答的就要固定下来,将来完全可以改。互联网时代,变化一定会比计划快。但你的思考一定要够深、更缜密。

利用好你以前的产品经验和技术积累,要和以前的东西联系,否则别人怎么相信你做一个崭新的东西?

数据有代表性。有结构化、数据化的思考方式。我们之前不投O2O的原因,现在很多做法都是简单粗暴的一类,线上线下倒流,没有深入想要改变以往的做事方式,把效率不高的部分效率提高。做商业的人过来,别人会谈商业,这是很好的商业机会,我觉得怎么怎么样可以赚到钱,他们这么谈是可以的。做产品和做技术的,你要发挥你的优势,把产品讲清楚。

有牛的团队人员,也就是有牛的合伙伙伴。

补齐你的弱项,做很多产品技术的人,过于关注细节,可能忘记两个东西。一个是所谓的战略远见,你能看得到你这个东西将来有可能会做多大,有没有机会做横向、纵向的扩展。第二,如何赚到钱?可能做产品、技术的人不太愿意思考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很反对你第一天上来就思考这个方面,但是如果你完全对这方面不思考,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不是说不能投。如果你不思考这个方面,你可以考虑找合伙人,他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思考。没有太多和非技术产品的人打过交道,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好消息是,这个世界越来越注重产品、技术和体验。原来,可能更多讲功能性,一个东西出来,我把这个东西解决就可以了。但越来越多的人说,我要求你把问题解决的同事还要给我流畅的体验,谁给我良好体验的人我用谁的产品。我们之所以强调技术,并不是强调你的技术有多酷,而是要做到你的技术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带来更好的体验。

但还是要投资人知道你的存在。让拿过投资的朋友推荐一下,他们靠谱,他们推荐的投资人不会太差。

刚刚都是热水,接下来我要泼冷水了。很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不适合创业。很多做产品和技术的人,他本身的性格或者能力来说,你要思考一下,你的性格和以往的经历是否适合创业?创业,要做好“9.5死、0.5生”的准备,这是一个相对孤独,身边你们就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很多人承担着困扰,你可能是受到困扰最多的那个人。这件事并不适合所有的人,但怎么办呢?可以假如我们。我们投的50多家公司,他们对做产品和技术的人非常欢迎。我们完全不介意牛人过来,你可以去感受一下创业的氛围。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我们投过的公司,欢迎联系。

硅谷感悟

王利杰:我和大家分享一下硅谷归来的感悟。刚才王淮的分享很有价值,他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我的感受,不是每个人适合做CEO,但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创业本质上和打工一样,你现在少拿点钱,搏一下,也许未来公司成功可以多拿一些。你要承担这个公司失败的损失,如果你有这样的意愿还是可以创业的。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都在别的公司打工,工资不错,但是没有拿到期权。这个公司最后被收购、上市,你没有任何股权收益。

硅谷,是全世界创新最密集的地方,我每年跑4、5次。今年2月份我成立一个小小的美元基金,尝试在美国做一些投资。今年年初,我已经在中国投了200家企业。之后到美国成立700万美金的企业,投了60家公司,每家投大概10万美金,我不敢太冒险,和硅谷的投资人合作投资的方式,每个项目不管是否好,我出10万美金,从中学习。

首先,第一个观点,2003年在硅谷和一位中文很流利的老外交流时他告诉我,硅谷现在流行一句话:“只活一次”。这是硅谷创业精神的写照,每个人认为我只活一次,一定要活得精彩,不能浑浑噩噩,每天不知道知道起来该做什么、每天怀着不愉快的心情上班。我觉得这是反映着硅谷的精神。你可以说硅谷大部分是移民,从别的城市移来,他们选择硅谷,也是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后面,我会提到有关硅谷创业者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些人。

今天来的开发者比较多,首先我们要想明白,我们只活一次,我们要为什么活着,我们应该怎么样活着。想明白了,该辞职就辞职,该写商业计划书和融资的就写商业计划书、融资。在座的人相信IQ很高,可以写很好的程序、可以写很漂亮的代码。但是很多人胆子比较小,胆小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冒险,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安全。但是创业这件事上,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就是胆量,因为你的智慧可以被团队替代,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团队的事。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适合做CEO,没有胆量不行。但是代码写得好,你可以做合伙人,可以跟着CEO干,他是领袖,你是干活的,活干好的也有自己的优势,诸葛亮当不了刘备。创业者不要学项羽,练就一身武艺谁都打不过就可以,因为创业最终还是团队作战,不是一个人打天下。你要做CEO,就要练魄力、胆量,第一步就是写辞职信,不敢辞职做什么创业?我们投过很多项目,如果你没有决心,我一定不陪你玩,我只陪有决心的人玩。这和他的学历没有关系。我经常说的另外一句话,尤其是我在美国和斯坦福、MIT的创业者交流,面对这些人的时候,我最喜欢说的第一句话,你们的创业最大的问题在于退路太多。每增加一条退路,你的失败率提高一倍。高IQ的人想创业成功,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切断一切退路。由于你的IQ足够高,再加上你的学习能力、社会资源,成功率非常高。中国已经成功的创业者,学历、IQ没有在座的各位高,但他们选择创业,只能一路向前走。当然这个过程中倒下很多人,他可以选择爬起来换个方向继续走。这是IQ比较高、能力不能强人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没有勇气创业和走出现有的生活圈。

第二,规则和破坏。我们在中国习惯了乱糟糟的环境,马路上开车,大家抢、拼,很多地方没有排队的习惯。在中国,过任何一个十字路口,即便没有灯,旁边有一个岔路你会想,这条岔路会不会有车穿出来?你会把脚放在刹车上。但是在美国,岔路不会有车穿过来。你走到路边往外拐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车你都要停下来。如果没有车,你也没有停下来,警察抓到要罚款的。这样走直线的人可以放心直走,拐弯的人会先停下来,看看。在美国,你创新不会担心被别人抄袭,我可以放心的做。有一个说得比较极端的笑话,在非洲坐出租车,红灯来了司机闯红灯,人家问他,你不要命吗?司机说别人会让的。绿灯来了,说你怎么停下来?他说因为别人会闯红灯。在中国创业大家说别人会抄袭我,被人抄袭是很正常的。别人可以抄袭你的产品,不能抄袭你的灵魂。如果你不断创新,别人不断抄袭,你还是最值得被投资的项目。别人抄袭不要紧,只要你快速往前跑,继续迭代就可以。

第三,相信的力量。福特汽车创始人说:“如果你觉得你能或者你觉得你不能,都是对的,你的想法本身决定了结果”。白话来说,你觉得你能你就真的能,你觉得你不能就真的不能。创业者需要极大的自信,这种自信可能来源于你根本不了解情况,你对这件事可能来源于一知半解的自信,盲目自信比不自信还是加分的。不能因为你书读得多,看到一堆坑,反而吓得自己不敢动。我看过投资人和创业者,不管讲什么,展现出百分之百的自信。导致你听的时候,会怀疑你脑子里的知识错了。你知道这事,但是他和你讲的时候,他的气场让你觉得,我回去要查维基百科了,是不是我错了?后来你回去查完以后发现,或许是他错了。所以,我们要学习超级会忽悠的创始人。像马云,就可以忽悠到大的资本。孙正义为什么投资马云?你看过孙正义的自传可以发现,他和马云有很多相似之处。不是说个头,我是说精神层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当然孙正义会投马云,他本身对电商的大方向有了解。但是对马云这个人,是靠当初几分钟交流时的感知。他觉得这个人有极大的自信,像传教士宣讲自己看到的电商未来是怎么样的。他觉得,这个人是自己要找的,我支持你把这件事做成。因为这件事需要有人做,看了这么多团队,可能感觉你是最好的。像孙正义是直来直去的人,他和日本大的商社去谈不绕弯子,非常直接,我要做什么事情,1、2、3,直接列出来。或者由于你看到了很多人比你强,而你是一个很不自信的人,,你觉得你对事情的研究还是一知半解,和你投资人说,“可能是这个样子的”,或者回答投资人问题的时候哆嗦,你说我要查一下,这样成功的几率就不那么高。其实,你一定要有气场压到投资人,哪怕编也要编一个数字。当然,自信还是要来源于你对所做事情深入的研究。虽然你在快速跑的过程当中有些研究不够,但既然出来做,必须要有自信。相信,会感染你身边的很多人。你忽悠团队人支持你,画一个大饼。当年马云说“我要上市”,相信气场还是很感染人的。

第四,使命感。每个人是“被选择”的。投资做久了以后,要思考各种方法论。怎么样找到最好的项目、最好的团队给他钱。想着想着,你会走入另外一个研究的领域,就是哲学。你会研究进化论,研究量子物理,研究哲学和佛学,希望找到一些根本的原因,什么样的人可以成功?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看过KK(凯文凯利)的书?他有一本书讲到对蚂蚁的观察,每一只蚂蚁都很蠢,但是一群蚂蚁有智慧。很多人在想,是不是蚁后有智慧?控制所有的蚁族。科学界得出的结论,每一只蚂蚁都很蠢,但一群蚂蚁是一个生命体。比如,每个人有10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了你,还要加上100万亿个细菌。生物学家说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因为细菌是你后天吃进来的。10万亿个细胞都很蠢,有些细胞帮你消化,这些细胞不断新陈代谢,细胞的活动造就了你的生命。细胞都很蠢,人都不蠢。最后推演出来,世界上所有的人,人的群体是一个生命,他是有智慧的、在思考的,我们是这个生命的一个细胞。每个人不在乎每个细胞的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比如你得了轻微的感冒,你的抵抗力怎么帮你杀死细菌你不知道,但是它在运转。每个人都有使命,每个人都是人类这一个超级生命体的细胞,每个人都有使命,这个使命到底是什么?我们有了自我意识,有的时候会迷盲,活着不知道为什么。你的特长、专长、你擅长的事情和你喜欢干的事,和你的使命有非常强的关联。你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社会赋予你生命、时代对你的召唤,这些关联起来就是你的使命。我做了五年投资,我认为帮助创业者提供服务就是我的使命,这样我投资的过程非常愉悦,我很享受过程,不在乎结果。这样的投资不纠结,我不纠结投资回报,但是我更关注人性的东西,是不是为了使命去投资?美国非常大的投资家有极强的使命感。像Google和Facebook做的事情都很有使命感,Google做的事情早就超越了搜索本身,这是使命感驱使的。你创业为什么?如果你创业就是为了赚钱,那肯定不是我要投资的人。你要告诉我,你的社会价值和使命是什么。硅谷有很多优秀的创业者,是为使命而来创业的,他觉得有社会价值,愿意坚持。

第五,想象力。好莱坞,每年会出各种各样的大片,《007》系列、《谍中谍》系列等等,看完我们很震撼。好莱坞真的很有想象力,他们的编剧等都非常的精湛。但为什么不是出在中国?我们需要反思。第一,我们敢不敢想?中国出了一个至今最牛的科幻叫《三体》,这已经是我们在想象力上的伟大突破了。接下来工程师创业要扩展自己的想象力。在硅谷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你不敢想的项目,腾讯投资了一个用热气球的项目把你吊到4万米的高空,让你去外太空旅游。国内也有一个创业者做这个,把你吊到4万米,穿宇航服跳伞,但成本是3000万。改造一个宇航服成本很高,而且你要有200次以上的成功跳伞经验。维珍航空新型的飞机,可以理解为火箭,两个小时从澳大利亚飞到伦敦。怎么飞?实际上是打到外太空之后,等地球转过去再下来,你就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还可以参观外太空。还有胶囊的高速列车,都是很开脑洞的创新。有很多很伟大的创新,我们不看都不知道,看了也不相信。

作为投资者,你首先要有想象力。世界上有三个最伟大的奇迹,这三个最伟大的奇迹已经发生了,不会再有别的奇迹超越这个奇迹,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未来某一天,一个人从原子级别打散,直接送到纽约,一秒钟都不需要,纽约再给他重新组装起来,这个我相信。为什么我说世界上三大奇迹已经发生了?第一个奇迹,从没有宇宙的世界里面产生出宇宙,有现在丰富多彩的宇宙星系。在大爆炸之前是否真正存在?不知道,我们推测的,有了大爆炸,有了宇宙。没有人可以解释清楚,但是发生了。第二是在没有生命的宇宙里产生了生命。死气沉沉的宇宙,怎么可以有东西动,可以有生命呢?第三是有人类这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你不可能想清楚、了解到,但它发生了。可能发生的第四个奇迹,你深入研究一下量子物理,你会发现量子物理讲的东西都是毛骨悚然的东西,但量子物理是科学。有人说把一个人从原子级别打碎,在另外一个地方组装,这个人还是那个人吗?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每天早上熟睡一次,你还是你吗?你已经不是昨天的你了。在我理解,生命只可以拷贝粘贴不可以复制。

硅谷还有一些别的、有趣的东西。我很想投资当地的美国人,白人。但是我过去和他们交流之后,发现他可能刚来硅谷一个礼拜,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我说你自己来的吗?说我全家都来了。我说你为什么来硅谷?我问了很多人,他们认为硅谷是全世界关于创新创业所有资源最密集的地方,你到了硅谷要什么有什么。要钱,有大量的钱。要人才,全世界的人才都在这里扎堆。我们为什么说北京的创业氛围比较好?历史原因造就那边资本、产业密度高。在硅谷一样,你在硅谷可以组织一个团队最顶级,包括投资人都是最顶级的。年轻人喜欢扎堆在创业密度最高的地方。现在在美国西海岸有一个城市,在旧金山一个街道的南边,推特、优步等公司都在那边。创业者都在往那里扎堆,那里有大量的孵化器。后来他们总结,年轻人喜欢不喜欢硅谷,年轻人喜欢在城市里面,这就是北京、上海在创业方面还是可以领先的原因。

人才大战,我们参观过最牛的这些企业,我们发现一些现象,这些企业有一种很强烈的人才垄断意识。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想做全世界的第一,你要把全世界这个领域最牛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垄断到你的团队里面。你的团队是最顶级的,投资你的机构也是最牛的。

黑客和艺术,每个工程师觉得我很想做黑客,我要做最牛的黑客。但其实黑客是不是所谓编程能力最强的?不一定。真正顶级的黑客是艺术家,艺术家是最具创造力的那群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艺术家?天马行空,拿出来的东西就是开脑洞的。黑客攻破防火墙、漏洞,并不是技术特别强,我生生把它破解,而是用创新思维找到了一些我们没有想到过的方法,找到漏洞,轻易的进去了。我们去看美国的谍战片、科幻片等等,发现很多人去抢银行等等,并不是暴力破解系统,而是他有内线,买通保安等等,这都不是工程师干的事,但很多事就这么简单。我原来在北京租了一个房子,后来我不想租房子,还是住酒店算了。我当时拉东西的时候,我找物业你给我开一个出门条,物业要房东开出一个证明,当时我的房东还在国外,无法开证明。我就想,我是不是应该要行贿保安?要花多少钱?这时候搬家公司的司机给我打电话,说已经搞定了,花了50块钱。我想说,有些时候,团队里面需要什么样的人都要有。你创业,少不了这样的人。

在美国这种所谓的民主自由的国家,去寻找工作或者是创业,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我们今天有“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氛围,要感谢几个制度在全世界的普及。一是股份制,没有股份制我们只能打工,而且也做不出太大的公司。最早的股份制,就是为了风险共担。今天,股份制在全世界已经是非常普及的制度了。第二个我们要感谢的是期权制度,80年代美国开始有期权制度,逐渐的制度已经到了全世界普及。

接下来有一件伟大的事情在发生,叫区块链,我觉得和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相提并论。区块链刚刚开始,再过10年,区块链可能无处不在了。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白话来说,我给你100块钱,你有100块,我没有了。但是虚拟世界我把我电脑里面的一个动画片给你,我电脑里还有一份,你也有一份。如果我是货币形式的东西给你,我再拷贝一份这就不是货币了。我的电脑里视频给你一份,我没有了,这就是区块链的方式,相当于比特币的方式。我把我的股份给他,必须政府登记,政府要知道这个公司有多少股东,A股东把股份卖给另外一个人,A股东不是股东,另外一个人是股东,这个人要卖的时候,还要找政府协调。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你公司第一天成立,你可以把期权变成数字货币的方式存在,用的就是区块链。

还有一点很重要,今天分股份是提前分好,我们以后希望可以做到分期权。80%都是期权,CEO拿多少期权?我今天不做任何承诺,每年年底我们拿出80%当中的20%分,所有员工都可以分,根据业绩来分。我们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才可以给你吸引人才留下空间。我们要想做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就要吸引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才,这时候你需要用最牛的制度来吸引、留住,并让这些人才在你的平台上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果是这种情况构成了,钱一定是追着你走,而非你追着钱走。像王淮说的模式,钱过来说,你要多少钱,一堆钱排队希望可以进入。项目是加方,我们是乙方,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谷歌全球总裁Eric Schimit和中国创业者早餐,具体聊了些什么?

郑健灵:Eric Schimit来到中国,会和中国的创业者有一个早餐。很高兴,我作为一员被邀请,我们也带了团队,和Eric进行了早餐交流。

Google,对Eric的行程和他讲的东西非常敏感,所以我说的话,不代表任何Google的立场。

我是联合创业办公社创始人,我们是一个全球的组织,每周我们会告诉大家,一周之内有什么创业活动,以及和创业相关的事件。我们会记录创业者创业背后所不为人知的一些事情。

简单介绍一下联合创业办公社,我们在中国2010年就开始做联合办公空间。上海、北京,一共有15个空间,其中上海有12个。我们的空间里面有大家熟知的团队,像小红书,足记等等,很早就在我们的联合创业办公社,在空间里面通过互动、交流成长起来。

我们的早餐非常有意思,Eric在11月2号这个活动是非常临时的决定,之前我们收到过通知,知道会有Google的大佬和我们交流,但我们不知道是Eric。当天早餐的时间被安排得非常早,在五棵松附近的一个酒店,8点开始。这次的早餐,我们有不少和硬件相关的团队,也有完美时空这样做游戏的公司。据我所知,之前的早餐会涉及到一些社交类的,也会有一些涉及到安卓市场的。每年去参加“早餐”的一些团队所做的事,意味着热点。我们七点半就到了,我们会讨论要说的话题,以及我们想问Eric的问题。八点,Eric来了。那个餐厅也很有意思,那是一个超级大的圆桌。我们按照圆桌坐下来,桌子上有很多的菜。一开始大家会做自我介绍,Eric在我们发问之前,他说我先介绍一下Google现在的情况,我知道你们都非常好奇。Google现在是否可以回到中国,这个东西没有答案。他作为创始人,也一直在和中国做密切的沟通。但是,Google还是非常希望能够回到中国的。这也是他此行的一个目的,希望可以和政府更多做沟通。如果不是整个Google可以回来,至少Google的一部分可以回来。他说,据我所知Google搜索一直没有办法使用,Gmial等时不时可以被使用,我们私下议论说,没有翻墙完全不能使用。Google的业务,其实很多放在香港在做。在中国,他们希望可以一部分业务先行,可以先回到中国,也也是他们和中国政府谈判中,最主要的一些观点。

Google今年做了很多的拆分,很多的业务做了重新的梳理,希望Google的业务可以更像创业公司一样。在场有一个人说自己在美国已经有了无人机,交流的时候说,现在无人机技术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关键是政策方面的问题。比如无人机偷拍的事,很多人会有顾虑。无人机,希望未来的机器可以有感情,可以读懂人。可以根据你的生活记录,慢慢理解你。他说希望有一个机器人,他下火车、下飞机之,可以把这个机器人打开,机器人可以告诉他一天的议程。路过一个店,机器人可以告诉他,你两年前在这个店里面打过赌,这个赌是赢是输等等。

Google car,他说这个车坐上去还是比较吓人的,因为没有方向盘,而且这个车追尾追得比较紧,每到这个时候,他很希望可以增加人工干预的功能。

Eric还是非常关心的,他说按照你们的预测,中国未来五年最大的公司还是BAT吗?我们都点头。大家看到,最近的创业图谱,很多都是BAT的“亲戚”。滴Eric觉得中国的服务要进入美国,还是需要一段时间。他现在也是中国微信的客户,他说微信在很多技术上、体验上是非常颠覆性的,但如果要进入美国的市场,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就像美国的技术进入中国,会要求原代码被分析一样。包括欧洲、美国,政府对华为等技术还会感觉有不确定性。但是他很看好硬件的技术。Eric本身有3部手机,一台是华为、一台摩托、一台苹果。他说也在观察华为,华为的硬件产品在不断的迭代,做市场的测试。他认为华为的型号出得太多,但他对华为还是很欣赏的。

我们问了很多的问题,最后我们也问了如果有一天Google进入中国,Google想在中国做些什么事情。Eric说,如果我们回来,想做的事情很多。像Google投资,他们希望可以在中国设立投资机构。Google在美国的很多发展,得益于他在美国的投资,可以把新的技术、好的创业公司、好的人才引进到Google的血液里面。还有学校方面的合作,他们希望可以和院校产生更多的合作,培养更多好的人才。他说,中国从创新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有非常好的创新理念,有非常多优质的程序员在这个国家里面。

Google在全球做了很多针对创业方面的事情,Google在全球有四个Campus,这并不是指他们自己的办公室,而是针对创业人群提供这样的线下空间,可以让大家在线下活动。在中国,他们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前期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被暂时搁置。Google还有很多自己的、他们帮助开办的活动、组织。

Google在中国,还是有很多的事情无法做。但是有很多事情在中国可以靠社区来完成。如果你们要做创业,当你只有2、3个人,创业时候所有的环节怎么可以面面俱到?你创业,第一个要挑战的是自己,第二个是你周边和你做同样事情的人。

Google注重在线下做如此多的投入,因为在线下有很多线上无法完成的事情。足记很火,拍一张照片,下面配文字,像电影一样。短短一年发展到3000万用户,今年拿到了1000万美元的投资。他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是3个人,到我们联合创业办公社的时候是5个人,刚刚招了两个人。他的创始人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对技术这块完全不懂。他们前期也做了很多事,很多应用都让我们使用,直到出了像电影这个画面的时候才爆发。现在每年有200万新增用户,原来他们设计的时候针对10多万的用户,这时候他们的服务器是崩溃的。有一款应用出现千万级迸发的时候,你知道技术人才有多兴奋?所以当时很多技术人员都过去帮他们调试,有什么硬件可以帮他们加,当时两个月的时间都是靠我们空间的团队帮他们完成过渡期的。这是我们空间可以帮创业团队做的事情。

我们希望可以为中国的创业人群提供更多类似Google、Facebook这样的空间,能让大家线下也可以有这样的交流环境。你们创业的时候,没有精力再做其它的事情,你们要自己去建一个空间也非常难。所以我们的理念,希望可以帮大家把环境建起来,让志同道合的在一起。

我们做了很多的线下活动。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分享,谢谢大家。

圆桌论坛:科技创业Tech Startup

李建忠:接下来是我们圆桌论坛的时间。前面大家看到程序员比较多,现在请问一下,创业的朋友有多少人?

很少。

今天主会场主要是谈创业投资的话题,听了这些想创业的分享,被股东打算创业的多吗?(少数人举手)

不多,我们需要继续忽悠。

我和在座的几位嘉宾聊了一下,有各方面的代表。陈世欣先生,你看到国内做创业,最明显的缺点和优点是什么?

陈世欣:我觉得缺点就是看得不够远,看到一个机会,可能是两年前看到的机会,但是没有把这个机会变成更大的问题、价值更高的问题。这时候他面临一个很苦闷的情况,他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干这件事,因为这件事看起来确实价值不高。有的时候,确实需要有马云这样的大忽悠,把不大的事说得巨大无比。

优点,现在的创业者都是上手就开始干的。从马上出东西来讲,这些人都还是不错的。像以前,拿个商业模式晃来晃去,几个月不做东西的人很少了。大家在出东西,只是东西有时候拿出来不那么像样。但这还是一个优点,至少他们在脚踏实地的做东西。

李建忠:郑健灵先生见过很多公司起起伏伏,相信有成功的公司,也有被大浪淘沙的公司。所谓创业“失败”的公司,哪个点上容易导致他们失败?成功的公司又有什么共同点?

郑健灵:成功、失败,很难被界定。

李建忠:我们定义为最世俗的,公司关门了这叫失败,公司往上走了,像足记。

郑健灵:最终无法走下去的创业者,他们对身边资源的把握能力有一定的问题。成功的创业者,他可以把周边所有的资源吸引过来。但是无法产生资源的时候,其实往往你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你没有办法通过一些短的东西去撬动长的东西。你没有资源的时候,做很多事情就会非常吃力。我觉得,你的眼界、胸怀决定你最终走多远。

李建忠:前两位是创业孵化或者是投资这条线的。另外两位是技术线的,我先问一下智勇,你认为VR或者AR类的产品,会成为手机之后的下一代产品平台吗?

智勇:直截了当的说,我认为智能眼镜这样的产品形态,未来会取代手机,就像现在手机取代PC一样。这个问题,2、3年前我们就思考过了。之前我是做智能手机的,当智能手机进入缓慢创新的时候,我们就想,什么东西可以取代智能手机,就像智能手机取代PC一样。当时我们研究,从显示技术来说,智能设备的发展,显示屏从黑白到现在的彩色,屏幕的分辨率从越来越低到越来越高、屏越来越大,大家对显示的要求无止境。最后显示和便携度方面会形成一个折中,我们研究这些内容之后,会发现智能投影的技术,很多显示技术可以将光线投到视网膜上,使之既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又有很好的便携性。第二是交互,越来越自然。像从文字到多点触碰等等,未来的交互可能是手势或者脑电波等等。未来是自然交互的,未来是更好显示的,智能眼镜就可能做到这样的情况。像现在我们戴的眼镜一样,智能眼睛会取代智能手机。

李建忠:几大巨头做的情况,很像以前做智能手机时候的形态。你判断VR和AR类产品,真正达到07年苹果手机第一代产品出来的时候,应该会在什么时间?

智勇:VR类产品,应该就像智能手机的07年。VR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比智能手机还要快一些。

李建忠:大家同意、赞同这个判断的。不赞同的我们就认为VR不可能取代,手机永远是我们下一代的中心。

赞同的比较少。

智勇:我觉得不是取代这个产品,手机可能一直都在,可能是取代一定的东西,比如看片、玩游戏。

李建忠:2008年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论坛,雷军当时在台上忽悠大家,智能手机来了,咱们应该搞智能手机。当时雷军做了一个调查,现场认同的人寥寥无几,当时我没有举手,我也不太认同。2008年到现在不过7、8年的时间,但这个世界被改变得一塌糊涂。2008年,国内应该说真正用苹果手机第一代的也很少,我真正用苹果手机是2010年初。我觉得很多新事物出现的时候,确实很多人不信,会想手机怎么可能搞定那么多事情?现在我们可能也会有疑问,戴一个眼镜就可以把手机搞定的事情全部搞定,而且做得更好?或许,5年后我们再来一场论坛可以验证一下。

景升,安卓是否会是一个永生的平台?

景升:其实我对这个问题也想了很久。安卓2008年第一代出来的时候,大家把安卓和IPHOEN比较,IPHOEN是一个手机,IOS很好。安卓是一个轻量级的操作平台,它有蓝牙、有网络,还有安卓的感应器、感光器。有了这些,它做的事情远远超过手机可以做的事情,09年、10年,安卓可以操纵微波炉。后来我们看到安卓进入了大卧室的电视,最近两年我们听到安卓进入了汽车,作为汽车娱乐和通信的中心。安卓再往后想想,安卓是一个轻量级的操作平台,像假肢,以后残疾人的腿、手,可以用安卓收集信息,可以帮人处理信息。当我们用安卓制造的假肢开安卓的汽车,安卓的多线程优化性、多功能的优化性就体现出来了。IPHOEN还是一个很完美的东西,但一开始的定义,我是一个电话。而安卓一开始的诞生,就把这个假设去掉了,目标还是很远大的。回答你的问题,现在安卓才刚刚开始。

李建忠:这个答案似曾相识。在2008、2009年的时候,安卓、IPHOEN出来的时候,微软回答windows的时候,说windows会在电脑里、手机里。当然,这是一个玩笑,相信安卓的生命力会很久。

再回到创业的话题,今天很多话题里面大家都提到了硅谷创业。今天硅谷创业和国内的创业环境,大家都能感知到非常大的差别。在美国,巨头相对比较垂直,做电商的不会去做音乐产品,而中国的巨头都是很通吃的。请问几位,不管从技术还是创业的角度来说,中国未来五年,随着技术和创业形态的变化,有没有可能出现新的巨头?还是一直都是BAT下的附庸?

陈世欣:以前我们说BAT,现在我们说已经成为AT了,B已经不行了。京东和小米,其实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巨头的潜力。现在我们看来,还是BAT的天下。但是我觉得经过一番合纵连横之后,很难讲。像一些企业现在可能还挑战不了BAT的情况,但不排除真有一个天才的人,能找到一个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大市场,就像汽车出行这件事,滴滴、快的合并之后,最后可以做到多大?这是否会影响我们所有的交通领域?是否会影响长途车?公交车?如果真的把这个领域再扩大,本身就是一个很厉害的事。我们也看到一些金融巨头,像陆金所、点融等等,点融现在已经拿了C轮,也不小了。不管这两家怎么样,但他们还是很小,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平安银行、平安保险等等,全部互联网化,它会多大?绝对比BAT大很多。这些事情说说而已,传统公司转互联网公司还是很艰难的,但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万达有没有可能转互联网?包括万科最近做的一件事,这个房子你租30年,房子就归你了。

其实很多东西,我们现在只是有想法、有苗头,但说不定可能会出一个,只要出一个就可以颠覆BAT的局面,我觉得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李建忠:你的观点很乐观,创业的空间还是很多的。你这两年也在参与投资的事情,中国的投资界和美国的投资界也有不同。比如说,在美国有些巨头,像Facebook当时也想入股推特,入股这件事,很多投资人其实是比较拒绝的,很多公司不希望别的公司入股、控股。但是在中国,几乎形成一种风潮,傍一个BAT大款,找一个投资人也是比较舒服的。但是BAT的公司危机感也很强,他们看到成长非常快的公司,最大担心是你会颠覆我,所以我要投资你,以投资的方式控制你,比如对美团和点评的投资,都有这样的明显倾向,而不是来自业务的需求。而美国,他们投资的时候会投资面向未来的技术。

陈世欣:我觉得美国投资的领域也有分歧。资本,打不赢就合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可以赚很多钱的公司还不够多,所以他们需要不断融资等方式才可以长大。你融到E轮的时候,你很难去把控了。而美国,有很大的基石,美国本身上市就比中国要容易,很多公司愿意坚定的支持某一方。而中国,更多是为了赢这个局面而投资。在美国,上市时间比较快,风险相对可控。而中国,像经纬有些公司投了7年,必须退出,否则很难像LP交代。其实很多中国的投资者,像徐小平这样的,还是很有情怀的,有时候不看项目,看人就投了。

李建忠:资本,首先是理性的,但不排除有些资本还是挺有情怀的。

陈世欣:对。

李建忠:中国技术类创业现在非常兴盛,但总会遇到一个两难的选择。一种是说以技术为导向,我做原创技术。有些在中国的今天来讲,比10年前或者6年前乐观很多,因为已经有这样的成功公司。但是反过来,中国传统实力一直强调应用为王,因为中国有市场、有巨大的用户,不一定要做非常原创、门槛特别高的技术。你们公司做的是应用产品,对中国下一波的创业者你觉得又怎样的启发?

智勇:这个问题我不一定能回答好,结合我公司的情况说一下。我公司两个产品,一个是VR的投显,包括眼镜支部,还有专业级的VR一体机,我们还是一个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属于你刚才说的应用,我们更专注于把产品各方面做到足够好,它的工程化、量产等方面足够好,也有足够的力量把它转化成产品。做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产业链等方面,需要改善、完善的技术点。这些点,是我们打算长期扎下去,最后突破的一些点。绝大部分的公司,还是把很多的技术组合成一个很不错的产品,进行人才各方面的投入,把这个方面研究得更深入,然后活下来。

李建忠:创业界这几年的风相一直在变,我想问问关于风向的事情。O2O今年哀鸿遍野,你们孵化很多企业,未来1到3年,你认为创投界的热点会在哪里?还是你认为会有另外的答案?

郑健灵:中国的资本也是有周期的。最近我们说“寒冬”,也是因为资本界的变化有关,也和海外对中国环境影响有关从国外来看。我认为中国未来的机会还是在消费升级,现在有大量的传统企业,受到互联网电商等方面的打击,需要转型。O2O是走在最前面的,我们看到线下出行和餐饮方面已经有所转型。另外一块是在海外,很多人说海淘是电商最后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消费升级和海外,这两块是未来的机会。

提问:现在在创业阶段,对于股权的设计怎样才可以吸引到最佳人才?相信大家都有创业想法,但是吸引人的时候应该是最大的困难。这点是否可以给一些建议?

陈世欣:股权设计这件事,除了百分比外,还有一个绝对价值的问题。如果你做的这件事价值很低,你给他60%也打动不了牛人。如果这件事价值很高,6%已经可以吸引很多人了。就像郑健灵刚才讲的,其实事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组合了很多要素,比如我和电视台签了协议,或者我已经搞定另外几个人,这些因素就决定了价值。你的公司看上去值多少钱?你当中割一小块出来,说这件事我们一起做,你可以拿到这样的股权,你是否愿意或者满意?从分割来讲,前面有些人聊过了,王淮也聊过,前面分光,后面再留人也分不出来,人进不来。创始股东可以先拿一块,比如五个创始人,我们先各拿一点,CEO拿多一些。然后捆绑,我们五个人一起干四年,把事情做起来。这样不会因为我们把股权都分光,后面进来的人没有机会。股权,和职位、贡献相关。股权,是职务工资的表现,这是一个动态可调的,这也是一个最佳做法。硅谷也是这样,不断会有人走掉,不断有人补充进来,调整股权,不要影响积极性。

提问:您创业之前需要放弃之前的成就,当时你们怎么决断的?

陈世欣:我虽然参与很多创业公司,有些公司退得比较早,有些公司做得比较艰难,所以不断在换方向。参与了6家互联网公司,但没有一家可以让我“暴风”,谈不上成功。为什么忽然会做投资?不是因为胆量,而是因为喜欢。帮助创业者,让我更快乐,也是我更擅长的事情,人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反过来讲,我之前创业的各种问题,第一不是主导创业,第二是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李建忠:擅长就有胆,不擅长就没有胆。

提问:请问创业公司的增长这件事您怎么看?

郑健灵:其实每个公司要去做一件事,方法不一样,公司的基因也不一样。像足记,现在碰到的问题,一开始的增长可以达到200%、300%,但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日活会往下走。像滴滴,看似打车,其实关注的是出行。足记,当用户量达到一定瓶颈的时候,增长不再是用户量的增长,而是日活如何进行维护。

提问:我们现在讲科技创新,我还没有说服投资人的时候,可能自己还没有说服自己。不知道投资人是否可以给我一个定心丸吃?我从大四开始就想自己创业,但到现在,已经4年了,还是没有开始创业。

郑健灵: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的动机会决定我们未来怎么做事情,这和你的价值观是匹配的。你做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在国外找到一个高估值的对标。当你做的东西会影响很多人,你会觉得路是越走越宽。我觉得还是价值观决定的。

李建忠:今天的圆桌论坛就到这里,谢谢大家。